遵循规律
在落实课程标准基础上推进教学模式变革,在适应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推进学习方式变革,帮助广大教师通过合理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减负增效。
需求导向
赋能教育教学创新、优质资源均衡覆盖、学校管理智能高效,助力“五育并举”,增强学生、教师、家长等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多元协同
以教育变革的核心需求凝聚教育行政部门、教学教研、各类学校、科技企业、研究机构等力量,形成“教育需求→创新应用”转化生态。
安全可信
实施严格的隐私数据、行为数据等实时监管和脱敏处理,发挥教育行政部门、学校、教师在人机协同中的场景管理者、认知引导者、情感支持者等功能,防止算法偏见和技术依赖,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要求。

围绕德育、教学、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教育、科学教育、学校治理、教师成长等8个领域,推动区域和学校有序探索建设应用场景。
“人工智能+德育”融合应用
——围绕学生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培育,建设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和省情市情教育场景,打造情景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蜀文化教育场景。
——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目标,建设陪伴式心理健康教育、个性化家校协同育人、交互式法治教育、多模态“数字书香校园”等场景。
——围绕提升师生人工智能安全素养,构建项目式、学科融合式的人工智能法律伦理以及防网络沉迷等校本课程。
“人工智能+教学”融合应用
——围绕推动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,组建跨区域、跨学校的人工智能学科教研组,推动教师智能备课助手、学生智能学伴、智能作业批改分析等应用。
——围绕课堂教学管理,配备课堂实时分析的智能设备及信息系统,构建高效课堂管理场景。
——围绕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,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每周1课时、每学年不少于30课时的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的课程教学。
——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,支持普通高中学校会同高校、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信息学、人工智能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。
“人工智能+体育”融合应用
——围绕培养学生运动能力、体育品德,探索建设个性化训练计划制定及实施、学生运动技能分析及反馈、课堂运动管理及安全保障等场景。
——围绕培养学生健康行为,构建训练测试、健康体检、家庭锻炼计划等数据信息汇聚机制,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智能管理场景。
“人工智能+美育”融合应用
——围绕提升学生艺术表现、创意实践、审美感知等艺术素养,建设美术、音乐、舞蹈、戏曲等艺术教育场景。
——围绕满足特殊教育学生艺术教育需求,建设听觉、视觉障碍等特殊教育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学习场景。
“人工智能+劳动教育”融合应用
——围绕培养劳动观念、劳动精神,构建体验式的职业环境模拟、职业角色扮演、劳动流程体验等场景。
——围绕培养劳动能力、劳动习惯,建设融合科学教育、生物、历史、社会实践等跨学科、项目式劳动教育场景。
“人工智能+科学教育”融合应用
——围绕培养科学观念、科学思维、探究实践、态度责任等,建设跨学科科学课程学习场景以及伴随式记录、个性化指导的实验教学场景。
——围绕培育学生探索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,建设支持学生跨学科学习、自适应学习、工程化学习、体验化学习等新型空间以及虚实一体学习社区场景。
——引入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等资源,围绕智能制造、航空航天、生物医学、天文观测等领域,建设研学实践场景。
“人工智能+学校治理”融合应用
——围绕提升学校管理效能,探索建设教育智能体,支撑区(市)县、学校的教学管理、后勤服务、校园安全、学校治理等场景建设。
——围绕学生评价实施,构建德智体美劳等多维度评价体系,建设学生综合评价场景。
“人工智能+教师成长”融合应用
——围绕教师队伍建设要求,探索建立师德师风、专业素养、教学实绩、育人能力、教学科研等发展指标体系和动态档案,构建“教师专业画像”“专业发展助手”等场景。
——围绕教师人工智能应用需求,建设人工智能通识、应用、创新等培训体系,构建教师结对互助、教研中心组专项能力提升等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场景。